研究揭示金属异构酶催化己糖氧化裂解新机制


糖类是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己糖为代表的分子,通过碳-碳键断裂生成短链化合物,是其进入代谢网络并执行生理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初级代谢中,己糖的裂解反应通常通过己酮糖的反向醛缩或类转酮机制实现。然而,在化学多样性相对丰富的次级代谢领域,己糖裂解反应鲜有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解析了一种在次级代谢产物环烯酸菌素生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固-固界面接触研究获进展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双重优势潜力,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制造”和“运行”分别要经历“高”和“低”两种压力,在高压力下金属锂发生蠕变易引发电池短路,而在低压力下固-固界面会接触不良,金属锂负极本身的体积效应严重,循环中界面劣化问题严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等,开发出拓扑强化负
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在温和条件下通过醇解实现聚酰胺的高效解聚


全球塑料消费量的不断攀升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白色污染”的加剧。由于废弃塑料处置不当和回收不足,近91%的塑料被焚烧或填埋,不仅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还导致微塑料向环境泄漏。为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塑料回收已成为关注焦点,其中化学回收因其能将聚合物分解为单体并实现闭环循环而备受重视。聚酰胺(俗称尼龙)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年市场规模超过850万吨,但其酰
研究开发出可热封的纤维素甲酸酯生物塑料薄膜


传统的石油基塑料薄膜因不可生物降解且回收率低,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开发绿色生物基塑料薄膜。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特殊的线性柔性结构,成为制备生物塑料薄膜的理想材料。然而,纤维素基生物塑料由于耐水性差、缺乏热封性,其实际应用受限。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前期对木质纤维素熔盐水合物预处理及相关功能
研究发现新型高效抗肿瘤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


当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肿瘤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治疗方式之一。多肽-药物偶联物(PDC),作为下一代靶向抗癌药物,备受关注。核酸适体作为独特的靶向配体,凭借易于合成和修饰、免疫原性低、化学稳定性好及组织渗透快等优势,使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ApDC)成为癌症靶向治疗领域中颇具吸引力的策略。尽管ApDC已展现出良好的肿瘤靶向能力和抗肿瘤效果,但其临床转化
具有高效免疫保护作用的非洲猪瘟减毒毒株成功构建


非洲猪瘟(ASF)是对家猪、野猪和疣猪等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出血性疾病。目前,非洲猪瘟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WOAH猪瘟参考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等,构建出ASFV减毒毒株并以其作为候选疫苗模型,建立了一套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以ASFV基因Ⅱ毒株HuB/HH/2019为骨架,利用CRIS
中山检测院三项科技成果通过评价两项达国际先进水平
8月末,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联合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在中山共同组织并主持召开三项重大科技成果评价会。此次评价的成果分别由中山检测院牵头或独立完成,涵盖承压设备、特种设备材料检测、电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其中两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项关键应用实现国际领先,一项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山检测院项目《承压
常温下氢气异裂成功实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峰团队联合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学教授Paolo Fornasiero等,在光催化氢气异裂领域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常温下氢气异裂。加氢反应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反应之一,约四分之一的化工反应过程至少包含一步加氢反应。加氢反应的核心之一是氢气活化,包括均裂和异裂两种机制。其中,氢气异裂产生极性的氢物种,具有反应活性高、对极性官能团
研究获得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中室温铁磁性的直接实验证据


石墨烯作为独特的二维材料,其p轨道电子磁性与传统磁性材料中d/f轨道电子的局域磁性不同,这为探索纯碳基量子磁性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zGNRs)因在费米能级附近可能具有独特的磁性电子态,被认为在自旋电子学器件领域具有潜力。然而,通过电输运方法探测zGNRs的磁性面临多重挑战。例如,自下而上组装的纳米带通常长度过短,难以进行可靠的器件制备。同
研究开发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铁/氮-碳非贵金属催化剂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被誉为“氢气的充电宝”,具有高效率、快启动、零排放等优势,在交通、便携式电源和固定式发电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丹、张锁江团队等合作,基于纳米级中空多壳层结构(HoMS),创新性开发出“高曲率内壳层活化位点+带负电外壳层防护促脱”的曲面单原子铁催化剂(CS Fe/N-C),构建出独特的“外护内催”微
研究开发拟酶单原子催化剂实现甲烷高效转化制含氧化合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和研究员王晓东、副研究员黄传德、研究员乔波涛等开发了一种拟酶铜基单原子催化剂(Cu1/CN),实现甲烷高效转化制含氧化合物。甲烷直接选择性氧化制甲醇、甲基过氧化氢等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是天然气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含氧有机物不仅比甲烷活泼,且其分子极性高,极易被催化剂
研究提出全维度缺陷钝化策略制备高效三硫化锑太阳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王命泰和陈冲团队等在三硫化锑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提出了全维度缺陷钝化策略,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达8.21%的三硫化锑太阳电池。三硫化锑是极具潜力的太阳电池光吸收材料,但溶液法制备的三硫化锑薄膜富含多种缺陷态,影响载流子传输并导致界面能级失配等问题,使其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较低。鉴于此,研究团队提出基于
太阳电池
2025.07.30
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新核素铝-20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合作者在原子核的奇特衰变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新核素铝-20,并发现其通过稀有的三质子发射模式进行衰变。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3300多种核素,其中不足300种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稳定核素,其余均为不稳定核素,会发生放射性衰变。常见的衰变模式有α衰变、β-衰变、
核素
2025.07.21
研究开发出混合金属卤化物高透明玻璃态闪烁屏


闪烁材料是可被特种射线如X射线、γ射线、中子等激发产生紫外或可见光的功能材料,具备优异的辐射探测能力,可用于石油资源勘探、医学影像、工业探伤等领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孙承华团队聚焦于钙钛矿等闪烁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能调控及其在X射线、γ射线、中子、质子成像领域的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其中,快中子射线具有更高的能量和极强的穿透能力,使其在检测大型和高密度设备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非异氰酸酯聚氨酯(NIPU)材料,显著提高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款新型聚合物PHOx,这种不含异氰酸酯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能够显著提高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同时更加环保。该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期刊《先进医疗材料》,并已申请国际专利(WO2025082761)。每年全球有数百万名患者接受心血管系统介入或植入医疗器械治疗,包括动静脉导管、心脏装置、起搏器导线、人工心脏和血管假体等。这些常用聚氨
科学家首次利用双极膜重水解离实现氘代酸碱低成本制造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徐铜文、特任教授汪耀明和教授李震宇团队,在氘代化学品制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双极膜实现重水(D2O)高效解离,首次揭示了核量子效应导致膜层内氘离子(D+)迁移速率反超氢离子(H+)的现象,颠覆了“重水解离速率慢”的传统认知,并开发出低成本、高效率制备氘代酸和氘代碱新技术。氘代酸和氘代碱是合
光镊切片显微术破解悬浮细胞三维观测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在生物光学显微成像与微操纵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提出了光镊切片显微术,实现了悬浮生物细胞的全光式三维成像,为光镊技术开拓了新应用方向。光学切片能够有效分离光学成像过程中的离焦信号进而提取焦信号,是解析细胞三维结构和厚组织深层形态的重要工具,其实现方法包括共聚焦、双光子、光片、结构光照明显微等技术。
研究提出制备高效钠硫电池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辉和郑方才,在钠硫电池主族金属催化剂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提出了轴向N配体调控钙(Ca)单原子位点电荷局域化策略,提升了钠硫电池的反应性能。传统观点认为,主族金属因具有离域的s/p带电子结构,对钠硫电池反应缺乏催化活性。因此,调控主族金属位点的配位环境是获得高活性钠硫电池催化剂的关键。该研究采用氨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光热转化自修复阻燃聚氨酯涂层
聚氨酯(PU)作为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虽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但其高度易燃性和燃烧时的剧烈熔滴行为始终是重大安全隐患。传统阻燃剂如卤系化合物虽有效却存在环境毒性,而动态键自修复技术又常以牺牲力学性能为代价。如何实现阻燃、自修复与机械性能的协同提升,成为涂层材料领域的"不可能三角"挑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