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化肥企业:免税、限价不抵成本增长
2005.06.21   点击185次

国家发改委最近同时出台免征尿素生产企业增值税和扩大尿素出厂价限价范围两项重大政策后,记者分别采访了山西、河南、陕西等几个化肥生产大省不同规模的化肥生产企业,了解到化肥企业对这两项政策的反映。

免税:虽是甘露难解渴

国家将尿素企业增值税从先征后返50%到全免的政策,被化肥企业一致喻为“解旱的甘露”。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该省化肥产量最大的企业。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渭化财务负担较重,以前即使返还50%,每年增值税也要承担3000多万元。现在增值税全免对企业应对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有很大帮助。

据测算,免税政策将使河南中原大化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一年节省成本4000万元。即使像安阳化学集团公司和河南心连心化工有限公司这样的中小化肥企业,每年也可降低成本1200万~2000万元。

但同时企业反映,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好远远不抵原材料的涨价。

天脊晋城化工集团董事长贾根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免税政策将使我们公司尿素每吨减少32元成本。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有880万元的“额外收益”,整个晋城尿素基地将有1680万元的进项。但贾根柱同时为记者算了另一笔账:今年山西晋城无烟块煤出矿价每吨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00元左右。1~6月,仅煤涨价一项,企业就增加支出2750万元,而免税政策所获只能冲掉涨价的1/3。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化肥厂厂长李宵峰告诉记者,免除增值税后,企业每月可省下40万元左右。但他同时也表示,现在他们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这40万元还不能根本改善企业的成本状况,很难体现在化肥的出厂价上。

限价:真能稳定化肥价格?

应该说,这几年国家对化肥市场调控力度最大的要数限价了。这次在出台免税政策的同时,国家进一步将限价范围扩大到中氮。但是,企业普遍对这种限价政策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限价使生产企业损失了利润,但农民并没有完全得到实惠。

这次国家扩大限价范围后,大中氮企业都一律按中准价上浮10%执行,也就是说大、中氮肥企业在价格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对此一些企业提出异议。陕西城化股份公司销售公司翟经理就对记者说:“我们怎么能和大企业比?我们在生产工艺、原料成本等方面都缺乏竞争优势。以前按规模分别限价我们还有生存空间,现在的上限价格比以前降了150元/吨,我们原来所享受的有关优惠就荡然无存了。”

河南的一些化肥企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限价范围扩大以后,河南化肥产量中将有一半左右受到出厂价限制,而这些生产企业大部分是煤头企业,其尿素成本较前两年提高了500元/吨,这样“两头切”,企业生产将难以维持。

陕西渭化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政府频出限价政策,对生产企业影响很大。仅渭化一年损失销售收入6000万~7000万元。但市场上肥价依然居高不下,形成了生产企业喊赔本、经销商说没利可赚、农民抱怨价格太高的怪圈。

河南郸城化肥厂厂长李宵峰表示,从市场上反馈的情况看,国家自实行对化肥限价措施以来,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价格越限越高的局面。

成本:仍是难以承受之重

“不是我们不想保持化肥价格稳定,是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让我们实在难以完全消化成本压力。”在谈到国家此次的调控政策时,化肥企业都向记者大倒苦水。

河南的化肥企业说,目前各地的优惠电价执行得还好些,而原料煤的价格却越涨越厉害。虽然国家3月15日出台政策,对化肥生产所用的无烟块煤实行最高限价,但到了煤矿根本执行不了。

陕西的渭化、陕化和城化都是以煤为原料。渭化相对建厂时间晚,工艺先进,生产原料是陕西当地的烟煤。但即使这样,今年前5个月因原料涨价造成其尿素成本至少增长20%。而陕化和城化原料都是无烟煤。前者来自山西晋城,兑现率仅70%,缺口只好在计划外采购,不但价高而且质次;后者从宁夏采购,加上铁路运输费,入炉煤达到85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升100多元/吨。他们说,煤炭紧俏了,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下降,煤矸石、煤末含量增加,又给企业增加一块成本。据了解,今年前5个月,渭化、陕化和城化每吨尿素成本增加100~150元左右,企业微利保本经营,城化股份公司1~4月还亏损50多万元。

河南骏马化工集团的原料块煤和粉煤到今年4、5月份每吨分别比年初涨了170元和120元。河南安阳化学集团公司负责人也反映,块煤的价格每吨也达到700多元。

“我们年用煤90万吨,今年1~5月份到厂价最高为800元/吨,合同内的为600元/吨,同比均上涨超过150元/吨。按此计算,全年将增支减利1.35亿元。还有,按照现行化肥的市场价,限价和不限价比,每吨尿素我们至少少卖100元,损失6000万元。一里一外减利近2亿元。”山西丰喜肥业集团副总经理蔡理真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化肥企业普遍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彻底改变化肥企业“两头受挤”的运行体制。